close

  利用融資所得,村裡還實現了人畜飲水工程全覆蓋。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,產業迅速發展,村民收入由3年前的4000多元增加到7000多元。50歲的嚴山雲全家8口人只有6畝多耕地,過去種玉米和油菜等糧油作物,一年總收入才1萬多元。道路通達後,種起了花菜等蔬菜,每天都有商販來收菜,一年有8萬元的收入。
  成都市出台有關村級專項資金政策,把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,明確村一級基礎設施建設、社會管理、文化活動等所需資金,由市、縣兩級財政按一定比例承擔,每年9月30日前資金撥付到村。為了避免中途截留等情況發生,全市2751個村都建起了村級專項資金專戶或專賬。如今專項資金的額度已由起初的每村每年不少於20萬元,到今年已達到40萬元,全市為此預算下撥村級專項資金12.49億元。
  成都市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中,還探索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制度,對基本農田每年每畝補貼400元,對一般耕地的補貼標準為300元。按10%提取耕地流轉擔保資金和農業保險補貼,90%直接發放到農戶的耕保資金卡上。“如果你把耕地破壞了,或者租你地的人破壞了,你就得不到耕保金。”尖山村村民田和有說,他與政府簽訂耕保合同,每年每畝可領到360元耕保金。據估算,成都財政每年要支付約28億元耕保基金給農民。
  “如果說村級專項資金髮揮提高了農村生產生活水平,那麼耕保金制度則使村民的耕地保護意識顯著加強,同時社保繳納水平也有所保障。”成都市委統籌城鄉委員會社會處處長劉禮說,2012年,市縣兩級財政對“三農”投入321億元,比上年增長20%。
  公共服務保障城鄉民生
 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茶店鎮勝利村生態移民富民工程建設現場,10多棟高樓主體工程已完工,年底就可入住。一位來此看房的村民告訴記者,全村700多戶村民已全部簽訂生態移民實施協議,就等著整體搬遷到這裡。村子在30公裡外的龍泉山區,交通不便,特別是夏天遇到大雨,容易引發滑坡、泥石流等災害。
  “龍泉山脈中段山區有236平方公里,46個村的8.4萬農民散居在這裡,村民存在就醫難、行路難、就學難等‘九難’。”龍泉驛區城鄉統籌委副主任周敬介紹,山區生態脆弱,地質災害點達411個,群眾渴望徹底避險。為解決這一問題,成都積極實施生態移民富民工程。目前已有6個山區村的1.96萬農民下山進城安居。
  下山後的農民享受哪些保障?首先是居住保障,人均享受免費35平方米的住房面積、10平方米的經營性用房面積;其次是就業扶持,組織職業技能培訓,讓農民至少掌握1至2項技能;再次是社會保障,農戶購買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費用全部由開發主體支付,預計退休後,每月可領到1100元以上的養老金。
  在成都統籌城鄉發展中,生態移民富民工程是解決偏遠山區居民社會服務難覆蓋的成功案例。農民進城不以放棄原有利益為代價,農民的各項權益不因居住地的改變而受到侵害。而對於更廣大的成都普通農民來說,他們收穫的是城鄉基礎設施、城鄉公共服務、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等諸多切實好處。
  經濟日報記者 瞿長福 喬金亮
  原載《經濟日報》11月12日3版  (原標題:上接01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x18exzru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